
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
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我一如既往地在诊室忙碌着,一眼瞥见了角落里的那个女孩,初看大概十五、六岁的样子。她白净,高挑,妆容精致,宽松的卫衣包裹着她瘦弱的身体,旁边站着的大概是她的母亲,满眼愁容。
没过多久,她们便进入了诊室。女孩名叫小丽,16岁。小丽看起来有些不情不愿,态度扭捏,表情倔强。
我例行询问:“是哪里不舒服来看病呢?”
小丽瞥了我一眼,并没有说话。
她的母亲说道:“她已经好久没有正常吃饭了,人都瘦脱了相。”
于是我问小丽,“为什么不好好吃饭呢?”,她冷笑了一声,“我不想吃。”
说到这里,我基本可以判断是什么病了。
但是由于女孩从未进行过任何躯体方面的检查,本着对疾病负责的态度,我给她开了甲状腺激素、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几项基础检查。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轻度贫血,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心电图正常。
看到检查结果有异常,小丽的母亲更加担忧了。我和她解释道;“目前小丽的进食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她躯体的健康,甲状腺功能和贫血都与营养密切相关的。”小丽母亲补充,小丽已经闭经3个月了,正是发现了这一情况,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跟这母女的谈话中,我逐渐了解到更多小丽的情况:
小丽一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因此从小对她的管教格外严厉,事事要求她做到完美。
初一起无意间一名男同学说她长得胖,从那时起小丽开始关注自己的体型,尽管162cm,52kg的她实际并不胖,但她依然节食,过度锻炼,体重因此下降了10余斤,但那时候父母并未重视。
直到初三,中考的来临让小丽倍感压力。小丽常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学,午餐、晚餐也进食不规律,有时甚至不进食;晚上经常写作业到凌晨一两点;进食量少,胃口却越来越挑剔,不吃肉食,不吃主食,吃得稍微多一些就会出现呕吐的现象。体重从那时的45公斤降到35公斤,但仍觉得自己太胖,不满意自己的身材,仍在继续节食。
根据小丽和家属提供的病史以及小丽的检查结果,我告诉她们,小丽患的疾病是“神经性厌食症”。
在了解完小丽的病情后,我与小丽母亲共同讨论治疗方案,最终确定采用药物治疗联同心理治疗的方式来帮助小丽疾病的恢复。三个月后,小丽体重增长至40kg,面色逐渐红润,月经仍未恢复。半年后体重恢复至45kg,月经逐渐恢复正常,可正常上学。
神经性厌食症是什么
神经性厌食症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其核心的心理特征是特有的关于体型和体重的超价观念,患者对自己的体像有歪曲的认识,即使体重过低,仍认为自己过胖,并采取过度的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来减轻体重。
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可能与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遗传因素,研究报道指出遗传因素在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家族聚集性,在女性第一级亲属的先证者中,其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8倍;
二是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因素,脑内某些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异常,也是可能导致厌食症的原因之一;
三是心理因素,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具有内向、敏感、自信心缺乏、自我评价低、完美主义、强迫、易焦虑等个性素质,他们对体像有歪曲的认识,害怕发胖。他们的家庭也有一定的特征:纠纷多、关系紧张、过分溺爱或过度关注、孩子缺乏独立性等;
四是社会因素,神经性厌食症具有浓厚的时代文化色彩,与社会文化观念息息相关。在当代以“瘦”为美的社会,将女性身材苗条作为时尚的代表,更易导致厌食症的发生。


医生有话说
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其实像小丽这类的患者并不少见,她们永远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永远在进行“身材管理”,“要么瘦,要么死”是她们人生的准则,可她们却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健康。
希望大家少做“身材管理”,多做“健康管理”。美的标准多种多样,身材不是你唯一可以拥有的标签,体重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事情等着你去体验!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身医学科 王碧漪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扫码关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