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编自《坏小孩》的《隐秘的角落》曾经带来社会层面的深思。
短短12集剧情集中在一个小城的暑假,儿时活泼开朗(严良回忆)的朱朝阳经历了疾如旋踵的性格演变。
初期严谨压抑而含着善良(事件:单亲家庭,随母亲生活,收留儿时玩伴严良、普普)
中期纠缠扭曲(事件:继母孩子朱晶晶跌出窗)
后期偏执极端冷静,道德感逐渐丧失(事件:父亲对朱朝阳怀疑的发展)
正像剧中背景,在南方阴湿的小城,潜滋暗长直至雾霭重重,最终留下光明与童话的背景遐想。
导演辛爽说,这是一个以爱之名行恶的故事,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探讨与共情。
是什么一步步缩短了孩子与恶的距离,是什么一次次促使了孩子有恶行?在《隐秘的角落》中,三个孩子各自有着支离破碎的家庭,对于朝阳,强控制并异常依赖的母亲,忽视温情的父亲种下了孩子压抑的种子,也为日后的极端表达和爆发埋下伏笔。
原生家庭 这一词眼再次赫然映入眼帘。
原生家庭:指个体(孩子)独立成家前,从小生活的家庭,一般有父母等家长的角色。对个体的情绪情感、思维、语言行为习惯等有较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生存能量起源于原生家庭。
好的原生家庭给我们治愈一生的力量,不好的原生家庭需要我们一生去治愈。
源自原生家庭的内在恐惧深远的影响着我们。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1897-1985)曾研究指出:孩子需要被当成 他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人的行为中心来看待和尊重。情绪、情感的表达及自我感觉构建了孩子的核心,即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情感表达缺失,自我认同感未健全的孩子一生都将追寻儿时父母没能给与的爱,成年后组成新生家庭,也将不自觉的寻求儿时潜意识里的满足。
母亲往往是孩子原生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朱朝阳与母亲周春红的相处模式,无疑是朱朝阳压抑异常的起点。
剧中的周春红,是一个极端害怕被儿子抛弃,陷入自己的限定里,用控制、索取来获得安全感的自尊而又自卑的女子。在意识层面,她真诚地全身心投入,却常常不了解朝阳的需求。在无意识层面,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她童年的悲剧可能在朝阳身上重演。她畸形而病态的关注着朝阳的学习成绩,关注着朝阳对自己的百分百顺从。
这种极端的安全感需求往往是无意识的,同时又是无法自拔的,使得周春红不能感知朝阳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也有孩子自己的情感和被回应的需求。而朝阳必须随时随地的给予她回应,用行为告诉她,完全以她为中心,永远不会离开她。
剧内{喝牛奶}名场面中,朝阳表示想晚点喝,周春红表现出了愤怒,以情感绑架来要挟儿子“顺从”。朝阳喝完了牛奶,她竟然不自觉的笑了,沉浸在自我设定的感动里。转眼又因朝阳提到父亲,立刻歇斯底里。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为了得到母亲的爱,会采取服从母亲的权威来避免母亲不安或失望,维持母子关系的平衡。渐渐不再表达并忽视或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包括对母亲的失望),一些通过内心筛选的情感才能被孩子体会到,孩子成为了母亲的“母亲”。
同时孩子因极度关注而养成了异常敏感的捕捉她人内心需要的能力,竭尽全力地获取让母亲骄傲的特质。在迎合母亲忽视自我中,“虚假自我”"茁壮成长“,甚至乖巧懂事。
缺乏共情、陪伴、尊重与表达的孩子,随着”虚假自我“的成长,“真实自我”逐渐空虚孤独,更加羞于表达。
这些被埋藏着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形成冲突,在孩子潜意识里潜滋暗长,伴随孩子长大,孩子逐渐用否认、防御等来诠释这个世界并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当导火索事件出现,被埋藏的冲突睁开了眼睛,咆哮而出,迸发出的极端的孤独与绝望,直至孩子出现抑郁、自我疏离和精神幻想。
当孩子出现精神幻想、强迫甚至变态行为时,孩子便有了恶行,原有的道德世界渐渐倒塌。
没有探索过自己的需求,无法信任自己情感的孩子陷入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真实自体(通俗为真实自我)和虚假自体(通俗为虚假自我)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客体关系中间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唐纳德•温尼科特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分别提岀的。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真实自体”理解为“就是我本身”,能够自发地表达和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内外一致。而 “虚假自体“,可以理解为内在躯体变成了木偶,虽然外在情绪行为看起来与正常人无相同,却感觉不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消亡的“真实自我”,如何修复呢。
真如极端的思维那样,相关人物消失或死亡,就能带来真实自我的回归,便能重新开始吗?这必然是否定的。
但“真实自我”是可以修复的。
首先,我们来寻找真实自我,探寻自我是如何对待自身需求及情感的,如何习惯性忽视、回避或后知后觉。虽然这些对待方式可能帮助我们儿时获得了原生家庭的肯定。
在寻找儿时被压抑的需求中,不断深入体验并直面儿时的真实的需求、情感,体会儿时对父母的愤怒或无助。
有了直面和体会的能力,我们可以自发自觉地接近自身的情感和需求,从中获取自我依靠能量和自尊,提升对世界探索的能力同时也增加自我成长的安全感。
内心分裂的冲突经过和解而重新融合,接受其中的事实,体会自己的情感并表达,有了正向的回应和尊重,逐步更加信任自己,构建崭新的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结构的分为潜意识(察觉不到的)、意识(能够察觉知晓的)和前意识(潜意识和意识的连接部分)三个部分,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结和关系,形成的有结构的整体。
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方式和工具,如画画~
①挑选自己喜欢的纸张和画笔颜色,第一次建议纸张不要太大哦;
②闭上眼睛,找个舒服的姿势,想象自己的想画的画;
③画出想象的画,侧重情感和感觉;
④画完后,静静感受,我为什么画这个场景,像什么呢,为什么用这个颜色,还有呢,还有呢,画完后自己还想做什么呢,自由联想,捕捉自己直觉和感觉;
⑤如果感觉不错,一段时间后,可依次进行第2-4次绘画,重复1-3并增加简单标释;
⑥第5-10次绘画,可以画特定对象,如依次为内在小孩、内在父母和内在成人;
⑦再接下来也可以画当下想解决的矛盾,包括工作和各种关系,关注画中各要素的排列位置及呈现关系,标识期望改善的点及目前的障碍点。
同时,多开放性沟通表达,增进自我沟通和探索,也能强化内在心灵感觉及创意联想哦。
如果意识到自身无法修复和改善但同时希望改善,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进行与原生家庭、朋友、工作、金钱、文化等各要素关系的探寻、清理与修复~
追剧过程中,恍然中自己也来到了小城,感受孩子们的经历和情感,陪伴着他们重新成长。
愿每一个恶举失能,恶人失权,即便是以爱之名。
愿每一个善举得以温柔的对待,以爱之名行爱之事。
本文章由李欢欢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扫码关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