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囤积东西也是强迫症?

添置了很多新家具,旧家具却不舍得处理掉,放在家里占用空间……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实例,医学上将其称为囤积行为。

但是,囤积成癖可能会发展成一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这就是“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

不同于整齐的摆放,囤积障碍则是对无意义或无价值物品的堆积,且常常杂乱无章,即使这样,患者也难以舍弃,以至于带来强烈的痛苦并影响个人的社会能力。

囤积障碍有以下几个特点

害怕失去

囤积障碍患者的特点是害怕失去物品,并且具有获取与储存物品的冲动,这点很像强迫症。这种行为与强迫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经,囤积障碍是强迫症的一种亚型号,但随着人们对它越来越多的认识,在 2013 年美国的精神疾病指南(DSM-5)中已经将其从强迫症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障碍类别诊断。

低估杂乱

囤积障碍患者通常会低估杂乱的程度。有时候,家里可能十分非常杂乱无章,居住者却丝毫不受影响,这是由于个体主观不感受到痛苦,不存在对杂乱的难以忍受。

杂乱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会导致巨大的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这些才是问题。而典型的强迫症患者比较追求完美,会因杂乱产生严重的焦虑,这与囤积障碍有所区分。

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强迫性的囤积较常见于儿童,若不及时治疗将对儿童未来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在老年人群的强迫及相关障碍中,强迫性囤积障碍也非常常见。通常与社交和独自生活能力损害有关,女性比男性更多见。

再次,强迫性囤积障碍有时也是痴呆早期的临床表现,需要引起家庭的重视。

最后,如果是老年期才出现的强迫症,要考虑潜在的神经系统或内科系统的疾病情况。老年人可能已经发生脑结构异常,需要及时到医生处就诊。

应该如何治疗?

囤积障碍的显著特点是对物品存在不合理的信念,难以控制囤积行为,且无法觉察囤积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根据这个理论,科学家们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患者错误的认知。认知行为治疗对囤积障碍有良好的疗效。此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作为强迫症的治疗首选,也对囤积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清伟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